日本就医网

中性粒细胞与癌症的探讨

日本就医网 2020-02-13 13:14:17发布

癌症患者经常做医学检查以监视肿瘤状态,血常规检查单上常见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他们和癌症的预后有什么关系呢?最近有个新话题,免疫疗法的预期效果可能和中性粒细胞(分子)与淋巴细胞(分母)比值有关,为什么呢?

带着这些疑问,日本就医网的小编查阅了相关医学资料,如下解释,仅供参考。

在我们的机体中,中性粒细胞是抗细菌感染,特别是急性炎症的中坚力量。到目前为止,认为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担当细胞是淋巴细胞,而中性粒细胞起到细胞毒素作用,也参与抗肿瘤免疫。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在白细胞中占绝大多数,而且中性粒细胞的生命周期很短。在肿瘤免疫方面,中性粒细胞是个两面派,一方面,在某些细胞因此刺激下产生细胞毒素抗肿瘤;另一方面,中性粒细胞抑制液性免疫,阻止免疫系统抗肿瘤,增强癌对宿主免疫的抵抗能力。在动物实验中癌细胞增殖中性粒细胞增多,临床经验上终末期癌症患者的中性粒细胞也增多。

1.围手术期癌症患者的末梢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变化

通过临床数据观察,手术当日起3日内常见中性粒细胞增加,当然这与手术创伤的程度有关。在良性肿瘤中,术后1周左右中性粒细胞开始减少,淋巴细胞增多,约4周左右比例持平,即接近于1:1。恶性肿瘤方面,根治性切除的与良性肿瘤一致;而非根治性切除的长期维持中性粒细胞大于淋巴细胞的状态,绝对值和百分比相同。晚期癌症中,持续中性粒细胞大于淋巴细胞。

从这些临床经验中我们可以得知,中性粒细胞与宿主恶性肿瘤的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2.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

临床观察到,免疫应答正常的健康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以下称G/L比)的比值维持在2以下,而癌症宿主的比值随分期的上升,比值越来越大。在观察的胃癌、大肠癌和乳腺癌中表现均一致。比如胃癌手术后的预后表现,术后早期死亡的G/L比值都上升,术后生存期在2~3年的,G/L比都曾获得过一段稳定期,临近死亡时G/L比值会增高。

比值的增高有中性粒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减少2种方式。从晚期案例中分析,普遍因中性粒细胞增加导致G/L比值很高。从动物试验中也可得知,中性粒细胞的增多促进肿瘤恶化。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中性粒细胞的增加对癌症宿主是不利的。

3.中性粒细胞增多与肿瘤增殖

仅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动物实验中获得过验证,中性粒细胞增加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对于人类,目前不能肯定,只可推测人类亦如此。

4.中性粒细胞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在实验室环境中,中性粒细胞的癌细胞有“细胞静止”和“细胞毒素”作用。有活性的攻击癌细胞,这方面对癌症宿主是很有利的,但是中性粒细胞的增加很可能促进癌症的进展。在培养皿中,有意增加中性粒细胞浓度后,可以观察到NK细胞和T细胞群落的活性收到抑制。在细胞因子方面,科学研究已经明确,中性粒细胞产生IL-1、IL-6、IL-8、IL-1ra、IFN-a、G-CSF、GM-CSF、TNF-a等细胞因子,这些产物的过剩都可能引起组织和器官功能障碍。而且我们指导,癌细胞也制造这些因子。

5.晚期癌症的宿主内部环境

癌细胞通过子分泌、旁分泌、内分泌的形式产生有利于自身生存的细胞因子,改善生存环境,并引发多种症状和生理反应。这些因子作用于IL-8,表皮生长因子VEGF,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bFGF、PGE2,血管生长因子GM-CSF,参与肿瘤的增殖。炎性细胞因子促进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分泌,也促进了癌细胞在血管内皮的附着,以及向血管外的游离。

恶液质状态也是由过度产生的IL-6、TNF-α、IL-1、LIF、IFN-γ、PGE2、LPL等炎性因子引发组织障碍所引发。

6.中性粒细胞剥离

有科学家研究,通过血液透析的方法,减少末梢血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以保全淋巴细胞的抗肿瘤能力,改善肿瘤宿主自己的生理环境。在临床试验中,利用某些化合物减少癌症宿主末梢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含量,的确获得了控制肿瘤增殖的效果。这个试验的宿主包括1名食道癌、6名胃癌、5名大肠癌、5名乳腺癌的术后复发病例。结果显示CR(完全缓解)4例,NC(肿瘤部分缩小)7例,PD6(进展)例。

在不同条件下,中性粒细胞对宿主有好坏双面作用,在癌症治疗方面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理论上用血液净化疗法去除癌症宿主的中性粒细胞是有效的,今后在癌症治疗方面的运用,期待多学科的共同研究。

上一篇

冠状病毒Q&A(日本解释)

本文译自日本《读卖新闻》2月10日的报道,仅供本机构访日治疗的客户参考根据日本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及相关学术团体对新型冠状病毒(201......
下一篇

藤田医科大学支援新冠病毒疫情

藤田医科大学有着百年历史,其附属医院藤田医科大学附属病院是日本超一流医院之一,也是日本规模最大综合医院,同时担负国家的多项科研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