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生物治疗效果如何?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免疫治疗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第四种模式。生物治疗主要是以免疫治疗为基础,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或产品,调节机体的抗肿瘤能力,来控制肿瘤或减轻治疗的相关不良反应。大肠癌的生物治疗主要包括肿瘤细胞因子治疗、肿瘤疫苗、肿瘤靶向治疗和肿瘤基因治疗。.
肿瘤的细胞因子治疗是通过从体外补充、诱导或活化体内生物反应调节系统具有的细胞活性因子,以达到抗肿瘤或治疗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包括细胞因子、白介素、干扰素和造血生长因子等。目前特异性抗肿瘤因子在大肠癌中的治疗效果仍缺乏大量的研究结果来证实,但造血生长因子等已在临床取得了广泛应用,如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血小板生成因子等。细胞免疫治疗与化疗联合应用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有研究表明化 疗与免疫治疗是可以相互结合的,在治疗某些情况下还有协同增 强的作用。
肿瘤疫苗作为肿瘤生物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已成为抗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它是利用肿瘤疫苗诱导机体主动特异或非特异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来杀伤肿瘤细胞,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目前所研究的肿瘤疫苗主要是基因工程疫苗、肽疫苗、核酸疫苗、分子靶向疫苗和树突疫苗。虽然肿瘤疫苗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目前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其设计理念与研究成果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有望在抑制肿瘤生长、转移和复发等方面取得突破。
肿瘤的基因治疗是通过矫正缺陷基因、选择性过度表达某些基因等方法产生抗肿瘤作用的。主要包括基因修正治疗、导入自杀基因治疗、免疫基因治疗、多药耐药基因治疗和肿瘤血管基因治疗等方面。虽说大肠癌的基因治疗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其有效性也已在细胞学和动物模型中得到了验证,但现在大肠癌的基因治疗研究绝大多数仍处于实验阶段,基因治疗策略可以提高患者存活率与治疗疗效,但安全性是目前首要关注的问题。另外, 选择高效表达的载体及适用于临床的基因转移方法等方面的问题都是基因治疗应用于大肠癌综合治疗的一道门槛。
随着一系列包括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在内的分子靶向性药物的临床应用,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在辅助治疗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目前靶向治疗药物可分为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根据作用靶点不同又可分为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和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西妥昔单抗是第一个上市的可防止新生血管生成的重组人源化抗表皮生长’ 因子单克隆抗体,其最大优点之一是不会引起肿瘤耐药,于2004年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目前该药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药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如吉非替尼,有研究已经证实吉非替尼联合FOLFOX6作为晚期大肠癌患者一线治疗安全有效。贝伐单抗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之一,2004年美国FDA批准贝伐单抗与标准的IFL方案联合用于转移性结肠癌的一线治疗。2006年美国FDA又批准贝伐单抗联合FOLFOX4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二线治疗方案。